当前位置:江南(中国)官方 >文化沃野
 
从乡村变化看二十大
来源:苏州分公司 高艳 发布时间:2022-11-29
  

  我出生在一个小乡村,我想聊聊近来年发生在家乡的一些变化。
  一、回家的路
  我考上了隔壁镇高中的那一年,因为离家远,我不得不和大多数同学一样选择住校。学校每周五下午三点多放假,每周日下午学生们要提前赶到学校,因为晚上还有自习课。从家到学校,我要先走一大段砂石路,这段砂石路经年累月,虽然反复用新的砂石填充,但经过车辆不停碾压,下过几场雨后难免就会坑坑洼洼、泥泞不堪。过了两年,那条砂石路有一半较宽的主干道修成了水泥路,再过了两年,水泥路又往里面多修了一截,就这样,这条路好几年再也没变化过。
  一直要走到国道边,我才能搭乘一辆途经学校的客车,这种客车有大有小,中途也可以随叫随停。虽然有时等车等很久,但因为大家乘车的时间相对比较随机,去学校的过程还算轻松。可每周五下午放假时就没那么容易了,下课铃声一响,学校门口就已经停满了车,学生们冲出教室奔向校门口,因为跑得快的才能有座位。每次校门口都挤满了乌泱泱的人,每辆车都在费力地往车里塞人,直到实在塞不下为止。人挤人,别提多狼狈,还因为超载,回程的车子经常开着开着就开到某条小道上躲避交警了。
  就在近十来年里,砂石路开始发生变化,先是村村通了水泥路,差不多修到了每家每户的门口,原先国道下来的那段主干道也修成了两车道的柏油路,回家的泥泞小路从此一去不返。再后来,我们那里通了公交车,原先只在市区穿梭的出租车也多了起来,人们出行的选择更多了。最近两年,我们的小县城又新增了两座高铁站,其中一个站点离我家也只有不到20分钟的距离。在我家的另一侧,一条四车道的新国道已经启用,附近的高速公路出入口也在加紧建设,无论是自驾还是公共交通,我们从外地回家都已经相当便利了。
  二、消失的白色大地
  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道路,还有更多肉眼可见的变化。
  随着这几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,我们当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大批制塑类民营企业。厂房越盖越多,走进工厂的工人也越来越多,人们手里有钱了,房子越盖越好,路上的车子也越来越多,可我常常为我的家乡感到一丝窘迫,那些随处可见的各类垃圾,特别是塑料垃圾,显得那么刺眼。
  除了生产产生的固废垃圾,当地人也都习惯于随处倾倒生活垃圾,那些不怎么显眼的角落里,抑或是池塘边、树林边、道路旁……若是在大风天里,天空中飘着几片塑料包装也是不足为奇的。环境治理的脚步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,人们的生活好了,却看不到一片洁净的土地,何其不幸?
  生态兴则文明兴,生态衰则文明衰,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后,这样的局面终于得到了重视和化解。现在,走几步就有固定的垃圾站点,垃圾每天能够及时清运,主干道有人定期清扫。时间一长,不仅路面变得更加整洁干净了,那里的人们也慢慢学会了爱惜自己的家园,小乡村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了。
  三、生活更出色
  以前人们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现在夜幕还没降临,他们吃完晚饭便三三两两相约出门散步。道路进一步修缮,两旁还装上了太阳能路灯,村里有了健身设施,村部的市民文化广场可以看露天电影,偶尔还有文化团下乡演出,人们的夜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。不仅如此,村里每年定期还会有免费的体检和义诊,困难人群、低收入人群都有了更多的保障,危房及时统计维护,除了农村合作医疗,他们也有了养老保险……近年来,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一系列战略部署,农民成了真正的受益者。
  二十大报告指出,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在幼有所育、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、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,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。作为家乡变化的见证者,我的心里有深深的感触:是的,我们做到了!我也坚信,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,未来它一定能成为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所擘画的更加“宜居宜业”的“和美乡村”。

 
 
  
 
 
   
版权所有:江南游戏
网站备案:京ICP备09039025号
地  址:北京市顺义区机场东路2号中国冶金地质4号楼
官方微信